車集煤礦軟巖硐室破壞機理及加固技術研究
作者:佚名
2007-04-03 16:55
來源:不詳
程東全
0 引 言永城煤電(集團)公司車集煤礦是設計生產能力為180萬t/a的現代化大型礦井.該礦井采用一對立井開拓,井筒深度超過600 m,其-550 m水平井底車場位于三煤組頂板巖層中,揭露的主要巖層為泥巖、沙質泥巖、細砂巖,尤其是12 m厚的泥巖波及車場很大范圍,此巖層強度低,層、節(jié)理發(fā)育,滑面較多,易風化片落.車場巷道硐室范圍內的落差在2 m左右的次生小斷層較多,給巷道掘進支護增加了難度.該車場巷道均為半圓拱形斷面,設計以錨噴支護為主,局部及大硐室為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砌碹.施工過程中,因地質構造等多種因素造成馬頭門、泵房、變電所等多處破壞,有的雖經多次翻修,仍不能保持穩(wěn)定,須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修復加固.經方案比較和試驗,最終采用了錨注法支護技術修復了井下硐室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井下硐室工程破壞現狀
車集煤礦井底車場巷道自1995年11月施工至今,已有1 500 m左右的巷道發(fā)生變形破壞,占設計工程量的56%,其中嚴重破壞段達1 000 m之多(包括井下咽喉工程的泵房、變電所及副井馬頭門等硐室).其破壞形式主要為兩幫內擠、頂板下沉、底板上鼓,其造成的錨噴支護巷道大面積開裂片落,使錨桿連同圍巖整體內移,失去錨固作用.而砌碹混凝土開裂離層,兩幫大量擠進,也嚴重影響了礦井的正常生產與施工.
1.1 副井馬頭門的破壞形式
副井馬頭門硐室設計為錨噴加混凝土砌碹支護.硐室施工后不久即開始產生變形破壞,混凝土碹體開裂,搖臺基礎上浮底鼓,無法使用,迫使對搖臺基礎及馬頭門兩側5?m范圍內的墻拱進行了破幫返修.但修復后,該工程仍處于變形之中,5 m范圍外的混凝土碹體多處出現縱向裂縫,急需加固.
1.2 中央水泵房的破壞形式
中央水泵房設計臨時支護為管縫錨桿錨網噴支護,永久支護為600 mm棚距的礦用工字鋼外澆350 mm厚混凝土支護.支護不到一個月就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不但混凝土碹體擠進開裂,而且設備吊梁也扭曲變形,大泵基礎嚴重鼓起,已無法安裝設備.
1.3 變電所的破壞形式
變電所與泵房為連體工程,設計支護方式為錨噴、砌碹.該硐室碹體已產生開裂,且兩幫嚴重內擠,最大達300 mm,電纜溝高壓柜基礎及底板鼓起量達200 mm以上,且底鼓中伴有底板開裂現象.
車場主要巷道及硐室施工60 d后變形量統(tǒng)計數據見表1.
表1 主要巷道及硐室變形量統(tǒng)計 序號 名稱 巖性 支護形式 最大變形 底鼓 1
2
3
4 主井馬頭門
副井馬頭門
泵房
變電所 泥巖
砂質泥巖
砂質泥巖
砂質泥巖 混凝土碹
鋼筋混凝土
錨噴、混凝土
混凝土碹 280
370
240
240 430
240
300
300 2 破壞機理分析
車集礦-550 m水平車場硐室支護結構的失穩(wěn)破壞屬于軟巖中巷道破壞,這類巷道的破壞情況比較復雜,其破壞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2.1 巖性軟弱
-550 m水平井下泵房等硐室位于泥巖、砂質泥巖中,巖性軟弱破碎、碎脹泥化、強度低、穩(wěn)定性差,有明顯的擠壓碎脹現象.在強大的上覆巖層壓力作用下,巷道圍巖沿軟弱面向巷道內擠壓,發(fā)生碎脹變形,產生碎脹壓力.當巷道支護結構不足以抵抗圍巖壓力時,巷道即發(fā)生變形破壞.
2.2 圍巖裂隙發(fā)育和地下水的作用
-550 m水平車場巷道、硐室在掘進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小斷層,圍巖裂隙極其發(fā)育,使錨桿錨固力低,難以形成有效的支護結構.另外圍巖裂隙發(fā)育,也加大了作用在支護結構上的松散壓力和變形壓力,加劇了巷道的變形破壞.
該車場上距K5砂巖含水層較近,一些巷道硐室長期處于淋水浸水狀態(tài),嚴重削弱了圍巖及底板巖層的承載能力,引起巷道發(fā)生底鼓及兩幫收斂.圍巖在水的作用下,其力學性能發(fā)生很大變化,如三煤層頂板泥巖在水的作用下,其軟化系數達0.10~0.24,彈性模量由自然狀態(tài)下的8 400 MPa降到2 300 MPa,降低了72.6%,抗拉強度降至天然狀態(tài)的1/8.圍巖強度的降低,必然使得支護結構的承載能力顯著下降,并進一步導致圍巖塑性區(qū)范圍的擴大.
據中國礦業(yè)大學1996年4月的測試研究表明:車集礦車場巷道圍巖的松動圈范圍達2 m以上,不穩(wěn)定圍巖.
2.3 設計及施工不當
車集礦井底車場巷道布置過于集中,且許多臨時硐室也集中布置在車場內,出現巷道、硐室縱橫交錯、立體貫通的局面.在此情況下,各硐室的先后施工造成硐室圍巖應力多次重新分布,以及后續(xù)工程施工的爆破振動,使先期施工的工程多次受到壓力擾動而破壞.而巷道成形不好、支護不及時、爆破振動控制不利及施工質量方面存在的問題,也是造成圍巖松動失穩(wěn)的原因之一.
2.4 底鼓機理分析
巷道的底鼓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作用在支護結構上的各種荷載較大,通過頂傳遞到墻、再作用在巷道底板巖層上,從而造成底板荷載集中度較大,使其在底板承載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必然產生塑性變形,導致底板破壞鼓起.底板發(fā)生底鼓,必然影響幫的穩(wěn)定,出現內擠、傾斜、失穩(wěn),且兩幫內擠失穩(wěn)也擴大了底板巖層梁的跨度,加速了底板巖層的底鼓.其二是由膨脹應力引起的.膨脹應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長期被高壓壓實的巖石失去這個壓力后,在應力重新分布的過程中,一些巖石會出現彈塑性膨脹;二是一些含有蒙脫石等強膨脹性粘土礦物的巖層,風化吸水后劇烈膨脹,使得巷道的底板不穩(wěn)定,從而出現底鼓現象.
3 井下硐室工程修復加固方案
修復加固方案是根據地質資料、圍巖松動圈大小、硐室破壞情況及破壞原因而制定的.通過對車集礦井底車場巷道硐室破壞情況的調查,以及對其破壞原因及機理分析可知,巷道的破壞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使用的結果.因此,防止巷道破壞也應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使巷道的變形和破壞控制在允許的范圍內.
通過分析比較和多次討論,最后確定了-550 m水平井下硐室頂及兩幫采用長、短組合錨桿注漿加固方案,底板臥底后亦采用底板組合錨桿注漿加固方案.
4 錨注法支護機理
錨注法加固方案是在錨噴或混凝土砌碹支護基礎上,增加長短注漿錨桿、樹脂錨桿、底板錨桿等,并進行壁后注漿,以增加支護結構的整體性和承載能力.該方案既具有錨桿支護的柔性與讓壓作用,又具有砌碹的剛性支護作用,組成了多種支護體系以共同維持巷道硐室的穩(wěn)定,但其關鍵技術仍在于錨注法支護技術.注漿錨桿集錨固與注漿為一體,利用注漿管兼做錨桿,通過向注漿錨桿注入漿液,封堵圍巖裂隙,隔絕空氣,防止圍巖風化及圍巖被水浸濕而降低強度.注漿錨桿注漿后將松散破碎的圍巖膠結成整體,從而提高巖體的粘聚力、內摩擦角及彈性模量.注漿后使碹體壁后充填密實,從而避免碹體出現應力集中點而首先破壞.注漿使端頭錨固錨桿變?yōu)槿L錨固,形成可靠有效的組合拱.漿液充填圍巖裂隙,配合錨噴或錨桿砌碹支護,形成一個多層有效組合拱支護結構,即碹體組合拱、錨桿壓縮區(qū)組合拱、漿液擴散加固拱及碹體與壓縮區(qū)之間的漿液加固拱.多層組合拱既擴大了支護結構的有效承載范圍,又提高了支護結構的整體性能和承載能力(如圖1所示).
由于注漿使得組合拱厚度加大,從而減小了作用在底板上的荷載集中度,減少了底板巖石中的應力,減弱了底板的塑性變形,減輕了底板的底鼓.底板的穩(wěn)定有助于兩幫的穩(wěn)定,在底板兩幫穩(wěn)定的情況下,又能保持拱頂的穩(wěn)定.頂板的穩(wěn)定不僅僅取決于頂板荷載,在非破碎帶中,關鍵取決于底板與兩幫的穩(wěn)定.因此,注漿支護的重點是保證底板與兩幫的穩(wěn)定,從而保證整體支護結構的穩(wěn)定.
如果錨桿長度增加到4.0~5.0 m,就可使錨桿伸入到較穩(wěn)定的巖層中形成較大的組合拱,從而擴大錨桿的控制范圍.
5 加固支護設計及支護參數
5.1 支護結構設計
馬頭門設計采用長短組合,錨桿錨注加固.兩幫底角及拱基線部位則布置長注漿錨桿,其余部位布置樹脂錨桿和普通注漿錨桿,二者隔排均布,錨桿間排距為1.0 m×1.0 m,錨桿間橫向全斷面采用鋼筋帶連為一整體.
中央泵房也采用長短組合錨桿錨注加固,兩幫底角以及拱基線部位則布置兩根長注漿錨桿,其余的部分采用全斷面普遍注漿錨桿與樹脂錨桿支護,每兩排樹脂錨桿間加一排注漿錨桿,錨桿間排距為1.0 m×1.0 m,錨桿間橫向全斷面采用鋼筋帶連接,底板臥底后采用組合注漿錨桿、樹脂錨桿同排布置,間排距為1.0 m×1.0 m.中央變電所兩幫先破幫涮大至設計斷面尺寸,然后再采用注漿錨桿、樹脂錨桿聯(lián)合支護,兩類錨桿隔排布置,錨桿間排距為800 mm×800 mm.錨桿橫向采用鋼筋帶連為一體,底板采用注漿錨桿與樹脂錨桿同排布置注漿加固方法,間排距為800 mm×800 mm.泵房支護結構如圖2所示.
5.2 支護參數的確定[1]
長注漿錨桿采用Ø30 mm的無縫鋼管制作,長4 m,兩個樹脂藥包錨固.為便于注漿,在管體上交錯鉆有Ø8 mm出漿孔.普通注漿錨桿采用Ø20 mm焊接管制作,長2 m,一個樹脂藥卷錨固.鋼筋帶采用Ø14 mm螺紋鋼點焊而成.
注漿采用水泥—水玻璃單漿液,水泥為425號普通硅酸鹽水泥,水玻璃濃度為40~50°B′e,主要是作為速凝劑.水灰比為0.8~1.2,水玻璃摻量為水泥重量的3%~5%,而注漿壓力為0.8~1.0 MPa.
6 加固效果及結論
6.1 硐室變形量測試
為便于掌握圍巖的變形規(guī)律和變形量,了解圍巖的松動范圍,保證硐室的支護效果,在施工過程中對泵房、變電所硐室進行了圍巖表面收斂變形測試.泵房設置了3個斷面,變電所設置了2個斷面,測試時間3個多月.
測試數據表明,泵房兩幫在測試期間總變形量為25 mm,頂底板移近量為20 mm;變電所兩幫總變形量為15 mm,頂底板移近量為10 mm.由測試結果看,泵房、變電所兩硐室的表面收斂變形量均較?。?BR>6.2 加固效果
泵房、變電所硐室采用注漿錨桿、樹脂錨桿聯(lián)合錨注支護后,使得已松動破碎的圍巖又成為一個整體,其承載能力大大加強,并保證了錨桿的錨固力,形成了更有效的組合拱.因此,泵房變電所加固施工后,至今已有8個多月,硐室變形量很小,圍巖已趨于穩(wěn)定(馬頭門外側修復加固后,兩幫及底板保持穩(wěn)定).
6.3 結 論
(1)將長、短注漿錨桿及樹脂錨桿組合成群體支護體系,利用注漿錨桿注漿加固松散、破碎的圍巖,將它們膠結成為一個整體,提高了圍巖巖體強度、內摩擦角和圍巖的自承載能力,且能形成擴大的組合拱,降低了應力集中度,也提高了支護結構的承載能力和穩(wěn)定性,減少了底鼓.因此,這是一種非常可靠、有效、經濟合理的支護技術.
(2)實踐表明底板注漿錨桿作為支護結構的一部分,能起到傳遞荷載、控制底鼓的作用,并能有效地控制底鼓.
盡管錨注加固技術已初步取得了較好的技術經濟效果,但還有許多方面需要完善和改進,如注漿參數.特別是注漿量的確定有待于進一步優(yōu)化,注漿材料的選擇也直接影響注漿量及注漿成本,施工質量有待于進一步提高等.
作者簡介:程東全,男,1965年生,工程師.
作者單位:永城煤電(集團)公司車集煤礦 永城476600
參考文獻
[1]易恭猷,韓立軍,林登閣.極不穩(wěn)定巷道合理支護技術研究.中國煤炭,1996(6):32~34
上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