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回家,爸媽正在追劇!
“老爸老媽現(xiàn)在也時尚了,什么劇讓你倆這么著迷?”
電視里一群身著煤礦工人服裝的年輕人正在巷道里借著頭頂?shù)奈⒐庑凶咧?,熱情高漲地議論著礦井的地質(zhì)開采條件。一部名叫《正是青春璀璨時》的電視劇正在熱播。這是一部反映20世紀60年代,新中國為適應形勢滿足備戰(zhàn)需要,在西部啟動了“三線建設”,通過展現(xiàn)老一輩三線建設者篳路藍縷的創(chuàng)業(yè)史、為國為民的家國情懷,弘揚三線精神,傳遞吃苦耐勞、務實真干的影視作品。爸媽邊看邊回憶著過去的青春歲月,話匣子打開就收不住。
我的父親母親就是這一段共和國歷史上的不平凡歷程中的特殊群體----大三線建設中一名普通勞動者。“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在那個年代的他們,嘴里最常提到的是奉獻、責任與擔當。在那里,無數(shù)的建設者憑著奔涌的激情紛至沓來;在那里,無數(shù)的荒山奏響了現(xiàn)代工業(yè)的機器轟鳴。這一切,構(gòu)成了一段不應被忘卻的歷史——三線建設。“好人好馬上三線”、“革命友誼深過海,五湖四海奔攏來。為了革命的共同目標,人親難比階級愛”,這是60年代“三線建設”者豪情滿懷的真實寫照。
父輩們支援貴州,年輕的他們打起背包,跋山涉水,來到祖國大西南,那時,貴州山區(qū)條件艱苦,三線廠礦建在山里,礦和礦之間相隔很遠,沒有路,更沒有汽車,他們背著行李,拿著工具,一走就是三四十里山路,一路見不到人影。住油毛氈,,常年只能吃洋竽、啃玉米窩頭,經(jīng)常幕天席地與蚊蟲做伴,風餐露宿靠米面充饑,開山、筑路、建廠房,都得靠人力,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三線人”不講條件、不計報酬,用艱辛、血汗和生命掀起一個個大生產(chǎn)的高潮。
雖然這些都已經(jīng)成為過去的歷史,但他卻永遠是三線建設的見證,是父輩們這一代人心中抹不去的記憶。而我們作為三線建設者們的后代,生在大山,長在大山,對那里也有著屬于我們這代人自己的情結(jié)。
總有一些地方植根于你心底深處,總有一個地方是你揮之不去的記憶,通常、人們都把這些地方稱之為故鄉(xiāng)。六盤水就是植根于我心底深處和永恒記憶的故鄉(xiāng)。
大河邊、汪家寨、黃土坡是我們少年時期生活的地方。露天電影是我們那時唯一的文化生活。躲貓貓,打彈珠、抓骨頭、跳皮筋、跳飛機、砸沙包等等,是我們課后的自娛活動。哥哥帶著我們家屬區(qū)的孩子們山上山下嬉戲、調(diào)皮的趣事歷歷在目。少年時記憶中的同學們,操著各自方言匯聚在此。四川話、普通話、貴州話、東北話、山東話、甚至還有我們聽不懂的上海話,各自家鄉(xiāng)話在那片土地上都得到延續(xù)和發(fā)揚。童年小伙伴們漫山遍野的玩,無憂無慮的追逐,春天看杜娟花開,夏天摘各種野果,秋天看滿山紅葉,冬天難得雪中嬉鬧……金色的童年時光,蓬勃的青少年時代,那里的每一個角落都曾留有我們的足跡,歡樂、悲傷、夢想伴隨著我們一起成長。大山充滿了包容和度量,就如三線文化一樣育滿那片土地。無論走到何方,煤都六盤水總是會出現(xiàn)在我夢里、半夢、半醒、熟悉、陌生,永遠都是我揮之不去的記憶。那里就是我的故鄉(xiāng)!
在“三線建設”漫長的征程中,父輩們在為國家創(chuàng)造物質(zhì)財富的同時,還留下了“艱苦創(chuàng)業(yè)、敢打敢拼、團結(jié)協(xié)作、無私奉獻、不怕犧牲”的“三線精神”。在半個多世紀的歲月中,“三線人”始終秉承著“國為重、家為輕”的信念,在這片熱土上奉獻了全部青春。無論現(xiàn)在生活在哪一個角落,有一種"標簽",早已潛移默化的融入了我們的血液里,永遠抹不去的"三線歲月"。
50年彈指一揮間,父輩們奮斗的身影,曾在荒蕪平脊的山溝里戰(zhàn)天斗地,譜寫了一曲曲催人奮進的“三線建設”之歌。有人說情懷是一種高尚的心境、情趣和胸懷。我覺得情懷就是一種愛,一種對事業(yè)的熱愛,只有愛才能讓人無條件的為之奉獻,為之奮斗。 “三線建設精神”就是不畏艱險,與黨和國家共命運的精神。三線建設所形成的“三線建設精神”,將永遠鼓舞和激勵我們記住過往、奮斗當下、不忘初心、展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