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我回了一趟老家,看望年邁的母親,同她老人家一起過一個祥和的端午節(jié)。
踏在田埂上,一陣輕風掠過,黃騰騰的麥子在輕風吹動下,形成一波又一波麥浪,一眼望不到邊,麥穗間相互碰撞著頭,好像在訴說著什么,在炎炎烈日照射下散發(fā)著略帶泥土味的體香,純純的,香香的,這是故鄉(xiāng)麥香的味道,噢,故鄉(xiāng)的麥子熟了。
我的故鄉(xiāng)在陜西關中地區(qū),有八百里秦川之稱,這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地理位置平坦而遼闊,是人們賴于生存的樂園。我出生在渭河北岸,臨渭區(qū)下吉鎮(zhèn),是關中地區(qū)的中心地帶,幾千年,這里孕育了多少文人雅士。這里民風淳樸,人民勤勞,被譽為“渭北糧倉”。
改革開放40 年,渭北一代在國家三農政策推動下,大力推進糧食品種改良來提高糧食產量,經過研究培植糧食從改革開放初的500 多斤,提升到如今的1000斤,從過去解決吃飽問題,到糧食深加工,建設了一大批糧食加工企業(yè),渭南面粉、蒲城蒸饃,關中掛面等品牌暢銷國內外,每當鄉(xiāng)黨們談起家鄉(xiāng)的發(fā)展,自豪感油然而發(fā)。
“今年又是個好光景,麥子長勢喜人,估計畝產超過1000 多斤”,“現今政策也跟得上,糧食價格高,農業(yè)補貼發(fā)放也及時,大家把農業(yè)補貼款 投入到農田建設上,地肥水美;莊稼茂盛,產量咋能不高哩”,“今年中央對糧食高度重視,號召一定要把飯碗端在中國人自己手里, 明年,我準備多種兩畝地,多給國家做貢獻”,這是幾位鄉(xiāng)黨在田間地頭與我交流時說。
下午時分,田間地頭好不熱鬧,大型收割機像一臺巨獸席卷殘云,幾個小時將10 畝小麥吞食一空,一輛輛運糧車將小麥粒運至加工廠烘干涼曬,村民鋼蛋拍了拍我的肩膀,“鄉(xiāng)黨,是不是現在的農村和過去不一樣了吧,幾畝麥子瞬間就收割完了,過去能把人掙死,還是現今的政策好,現代化機械還是利害,鈔票花花的往進流,你說現今日子過的咋樣!”
現今的農村變了,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一去不返了,人們向往更美好的生活,個個精神飽滿,擼起袖子加油干,用自己的雙手實現自己的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