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控制點可分別設置在圖2b所示的A1、A2、B1、B2點50m外,其間距不得少于45m,如因條件限制,方允許只在一端設置控制點,但不得少于三個。
表44
煤層傾角α(°)
|
△β(°)
|
△γ或△δ(°)
|
△γ(°)
|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以上
|
20
17
15
13
12
11
9
7
6
|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
—
—
—
—
—
—
10
10
10
|
表45
開采深度(m)
|
點間距離(m)
|
<50
50~100
100~200
200~300
>3005
|
≤5
5~10
10~15
15~20
20~15
|
第261條 控制點和觀測點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 埋設的控制點和觀測點必須用經緯儀按設計標定,并盡可能使觀測點中心位于控制點連線的方向上;
2、 在非凍土地區(qū),測點的埋設深度應不小于0.6m,在凍土地區(qū),測點的底面一般應在凍結線0.5m以下。測點可采用澆注式或混泥凝土預制件;
3、 當?shù)乇碇羶鼋Y線下0.5m內含水層時,一般應采用鋼管式測點;
4、 埋設的測點應便于觀測和保存,如預計地表下沉后測點可能被水淹沒,測點的結構應便于加高;
5、 在一般情況下,傾斜觀測線上觀測點編號應自下山向上山方向順序增加,走向觀測線上觀測點編號應按工作面推進方向順序增加。
第二節(jié) 觀測工作
第262條 在觀測站各點埋設10~15天后,即可進行觀測。首先應根據礦區(qū)地面控制,按近井點測量的要求測量觀測線交點或某一個控制點的平面坐標和高程。其余控制點的平面坐標可用一級導線的觀測方法求得。
當觀測線僅在一端埋設控制點時,還應在每個控制點上用精度不低于DJ6級的經緯儀,以四個測回與三角點或固定目標連測方向。
第263條 觀測站與地面控制網連測后,應對觀測站的各測點進行開采前的最初兩次全面觀測。每次觀測應按下列要求進行:
1、 各控制點和觀測點的高程測量應組成水準網,按三等水準測量的要求進行,經平差后求得各點的高程;
2、 邊長須用經過比長的鋼尺沿觀測線往返丈量。丈量邊長應對鋼尺施以比長時的拉力并記錄測量時的溫度,以下同起點讀數(shù)三次,三次長度之差應小于2mm。相鄰兩點間往返邊長應加入各項改正數(shù)后的互差,當邊長小于15m時,互差不得超過2mm,邊長大于15m時,互差不得超過3mm;
3、 各觀測點離觀測線的支距,應用經緯儀正、倒鏡觀測或照準另一端控制點后,以一個鏡位讀數(shù)兩次取平均值。經緯儀至所測支距點的距離一般應不超過150m,否則應在觀測線方向上用兩個測回標定臨時測站,再由臨時測站測量其它各點的支距值。
當最初兩次測量同一點的高程相差大于10mm、支距相差不大于30mm、同一邊長相差不大于4mm時,可取其平均值作為原始數(shù)據;
4、 有條件時,觀測點的水平移動觀測可用光電測距儀按四等光測距邊的要求進行。
第264條 當?shù)乇硐鲁吝_到50~100mm,應開始進行采動后的第一全面觀測。
為了獲得地表移動過程的全部資料,在一般情況下除應進行采動后第一次和地表移動穩(wěn)定后的最后一次全面觀測外,還須在活躍期(即緩傾斜和傾斜煤層地表每月下沉值大于50mm,急傾斜煤層地表每月下沉值大于30mm)進行不少于四次全面觀測,并適當加密水準測量。
如開采薄煤層引起的地表最大下沉值小于采厚的10~20%時,可只進行最后兩次全面觀測。
為了求得角精確的下沉速度,還應在活躍期對最大下沉點附近的數(shù)個點,增加水準采量次數(shù)。
第265條 在地表移動的初始期和衰退期,一般可根據開采深度、回采工作面推進速度和頂板巖性等具體條件,每隔1~3個月測量一次各測點的高程。當?shù)乇硐鲁林颠_到10mm時,即進入地表移動的初始期以后,應按時進行水準測量。衰退期的水準測量直到六個月內的下沉值不超過30mm時為止。
第266條 進行采動后全面觀測時,對一條觀測線上所有點的高程測量應盡可能在一日內完成。可采用單程附合水準路線或往返測支水準路線,按四等水準測量的要求進行。
對控制點的高程發(fā)生疑問時,應及時與礦區(qū)水準基點進行連測檢查。最后一次全面觀測,必須從礦區(qū)水準開始。
邊長及支距測量應按本規(guī)程第263條的規(guī)定進行。
此外,還應測量地表書受采動影響后產生的裂縫位置和塌陷要素,并注記發(fā)現(xiàn)日期。
第267條 點間的傾斜角超過20°時,也可以采用三角高程測量,應應精度不低于DJ6級的經緯儀,以兩個測回進行。往返測量高差的允許互差Δh(以mm為單位)按下式計算:
Δh=8+0.1L
式中L——兩點間水平距離,以m為單位。
第268條 每次觀測時,還必須實測回采工作面、煤層厚度、采高,并記錄采礦、地質和水文地質情況等。
第三節(jié) 觀測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第269條 每次觀測工作結束后,應及時完成下列計算工作:
1、 檢查外業(yè)手?。?
2、 計算所有觀測點和高程;
3、 計算想鄰點間的水平距離在觀測線方向上的投影長度;
4、 按觀測線計算各種移動與變形,包括各觀測點的下沉值W及水平移動U;想鄰各點間的垂直變形(傾斜i與曲率k)與水平變形(拉伸與壓縮);測點的下沉速度Vw(可只計算個別觀測點)。
第270條 采動后每次觀測求得的各項測點高程附合差和邊長符合差,應進行近似平差,并按平差結果計算各種移動和變形值。
第271條 觀測計算完成后,應按設計要求繪制移動與變形曲線及其圖紙,各種移動與變形曲線的垂直比例尺應根據具體情況確定,以在地質斷面圖上能清楚地表示為宜。
網狀觀測站應繪制下沉和水平移動等值線圖。
第271條 觀測計算完成后,應按設計要求繪制移動與變形曲線乃其它圖紙,
各種移動與變形曲線的垂直比例尺應根據具體